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更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事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带头研究好、阐释好、传播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尽快进课堂、进头脑、进研究、出成效。因此,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化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具体在实践路径上应注重做好三个“协调”。
协调好规范性与创新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和平台,系统学习权威领学,形成知识谱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通过学术交流、科研成果等丰富形式在学理上获得研究支撑。对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而言,应注重统一规范融入路径和形式,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示范助推广,以案例带普及,确保稳中求进。
与此同时,着眼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和“四个面向”的战略需要,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尽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为思政课的教学方向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融入二十大精神中也应时刻体现创新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首要体现就是培养高水平人才。思政课教学更要重视培养“破界”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透过现象关注本质、打破局限独立思考,开展更有价值和战略性的创新,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杰出人才。因此,在强调融入路径规范性的同时,还应协调好与创新性的关系。高校应强调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特色点位率先开展融入的示范性教学,将思政课的创新与本校人才培养侧重充分结合起来,在内容上利用好校本资源与特色,在形式上利用好宣传优势和教学优势,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本校学生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融入路径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和推广,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从自身兴趣出发,感受其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体现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学效果。
协调好整体性与典型性。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及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的探索上,要注重体现其整体性,即教学与培养整体统一,理论讲授与价值引领整体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整体统一。在功能指引上,将教育与科技、人才工作相统一,就是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学生成长成材与为党为国服务整体统一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是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应在内容设计、培养目标、授课手段等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对青年大学生的方法论指导和价值观引领,有针对性地分析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应把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意识形态共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现象和内容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中提升教育实效。
整体性的要求也为做好典型性融入路径教学提供了指引。用典型性案例教学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场性、时代性,提升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是突显党的二十大精神、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做好新时代下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思政课教学应把握住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重要职责,直面错误社会思潮,坚持问题导向,以案例为中心,尊重学生思想需求,找准错误社会思潮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契合点,主动加入辨析错误社会思潮的内容;以答疑释惑为出发点,寻找社会热点和舆论热点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内在契合点,通过直接切入、从对比分析中切入、设计和创设问题情景切入、利用课堂提问切入,引导讨论切入等方式加强辨析错误社会思潮的教学设计。
协调好引导性与实践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关乎教育能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明确了思政课根本任务的同时,突显了思政课教学在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现路径上要体现双主体,即教师的引导主体性和学生的实践主体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特别强调方式方法,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引导性至关重要。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才能做好青年学生成材的引路人。具体在实践路径上,对于青年学生忠诚于党、报效祖国的全面引导要“乐为、敢为、有为”,直面最敏感的问题、最复杂的根源、最庞杂的知识,让学生最关心的焦点、社会最有争议的热点在历史面前、事实面前、道理面前得到应有的判断,不回避问题,不怕评价问题,做学生真正的“体已”人。
同时,还应发挥学生的实践主体性。“大思政课”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最佳路径。在强调课内实践互动式教学的思政课改革以来,可以看到实践教育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不可替代的正向作用,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经常会成为教学氛围最活跃、教学效果最明显的环节。要想让党的最新精神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建立起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的“内外课堂联动”的思政课,就要勇于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通过教师与学生在主体角色上一来一回的交互,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一内一外的联动,才能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变成“活”的素材,链接成整体,真正的发挥“知”“智”“志”的巨大能量。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建设要走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前沿,加快步伐、用对方式,创新路径、提质提速,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不断加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获得感,为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质赋能、贡献力量。
(作者:孟翊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